阳新县利会黄颡鱼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4、施足基肥阳新县利会黄颡鱼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是2018-06-06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民港组6号。
湖北黄颡养殖 黄颡鱼养殖前景
湖北黄颡养殖 黄颡鱼养殖前景
阳新县利会黄颡鱼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统一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420222MA4CWLDK3H,企业法人陈利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阳新县利会黄颡鱼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4.鱼苗运输通过
黄颡鱼饲养方法
2、水源充足:池塘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优质水源供应。
养殖技术一、技术3、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
4、底质良好: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
5、水质良好:水质要求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有活水常年流动。池塘面积适宜,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
扩展资料3、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一般鱼类慢,放养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气温不同,只有气温条件允许,水温稳定在10℃左右,才可放养。一般要求个体规格在10-15厘米,体重15-35克为宜,尽量放养3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鱼种入池前使用5%食盐水溶液浸体消毒10-15分钟,防止将病原体等有害生物带入池塘,放养时必须要求出自正规的黄颡鱼良种繁殖场,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优良鱼种,既提高成活率,也可保证品种的纯度和生长速度。
注意事项:
池塘的水质一定好、水源也要充足,配备增氧机等养鱼机械设备。清除鱼池内过多的淤泥在阳光下曝晒数日后,清洁消毒要在放养前10-15天,半个月后进行投放鱼苗。
2、鱼种放养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达到鱼池底部l5厘米左右,保持水深在一米半。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2、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开食、少喂多餐”,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情况科学投料,使黄颡鱼尽早采食生长,4月左右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是鱼体重的1%-3%,5-9月时,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是鱼体重的3%-5%。10月后,随着鱼体增重,天气转凉,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如下:池塘条件、养殖准备、鱼种放养、水质调节、饲料投喂。
1、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平坦,土质以黏壤土为佳。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四周低20~30厘米,面积为40~501、水深适宜: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过于强烈,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平方米的洼坑,以便于成鱼捕捞。池中应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2、养殖准备
冬季抽干池内剩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0厘米,让其冻晒一个冬季。于放种前15~20天注水0.8~1米(进水口应用60目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及其鱼卵进入),使用生石灰清塘,量为120~150千克∕亩,以杀来病原体、野杂鱼等敌害生物。于放种前7~10天施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用量为350千克∕亩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15~20克/尾,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在4月份。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于5月份搭配放养部分在习性和食性上无冲突的鲢、鳙、鳊鱼种,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克/尾,密度为 150~200尾∕亩;鳊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尾/千克,密度为100尾∕亩。上述鱼种放养入池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 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4、水质调节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分别为10~15千克∕亩和1~1.5千克∕亩,以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为7.5~8.5,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5、饲料投喂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饵机前方用网片围成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食场,网片四周外侧用竹竿固定,下缘入水50~60厘米,上缘用塑料瓶子、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以防饵料随风飘散。
设置食场的目的是为了让黄颡鱼按照“四定”原则进入食场内“集体就餐”,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并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黄颡鱼在鱼种培育期间已经驯化过,一般鱼种入池2天后即可投喂。
投喂 “天邦牌”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
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黄颡鱼一亩投多少苗
(1)把鱼塘里的野生杂鱼、病菌、寄生虫等对黄颡鱼不利的生物灭杀干净,一般可以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左右,然后向池塘中注入深度为30-40厘米的清水,注水时要用细网对灌入的水进行过滤,以防野生杂鱼和敌对的生物进入池塘。养殖黄颡鱼每亩投多少鱼苗取决于养殖条件、养殖方式、饵料供应、鱼种规格、管理水平等因素,如果是常规养殖,通常每亩可以放养0-5000尾规格为15-35克/尾的鱼种,规格较大可搭配适量的鲢鱼和鳙鱼,如果是混养模式,则每亩可以放养100-150尾规格为30克/尾以上的鱼苗。
黄颡鱼一亩投多少苗主要和养殖条件、养殖方式、饵料供应、鱼种规格、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在常规养殖的情况下(主养黄颡鱼),15-35克/尾的鱼种通常可以放养0-5000尾/亩,规格较大时可以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放养鲢鱼、鳙鱼种200尾左右,以调节水质。如果是采用混养模式,则可以将黄颡鱼套养在其他的养殖池内,30克/尾以上的黄颡鱼可套养100-150尾/亩。
1、选择鱼池
(1)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放养的鱼种要求无病无伤,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浴消毒,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附近的水源要充足,水质不能受到污染,同时还要求池塘排灌水方便,建议多准备一些水泵用来排灌。
(2)池塘内有多余的淤泥时要全部清理干净,淤泥的厚度只需保留10厘米左右即可,要把堤坝检修好,不能发生渗漏的情况。
2、消毒养料
(2)泼洒“生物肥水王”4-5公斤,以培育出天然饵料,也可以施用3-4公斤农家肥,比如家畜的粪便,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即可开始育苗。
3、放养鱼苗
(1)每亩池塘放养鱼苗3-5万尾,要注意黄颡鱼适合单独养殖,不能和鲤鱼、鲫鱼等鱼种一起混养,放养的鱼苗是统一破孵化出生的,若鱼苗的大小不同,则会降低鱼苗的成活几率。
(2)放养鱼苗时还要注意检测一下池塘水的PH和池水温度,池塘内的水温不能超过20℃以上,PH值以处于6.8-7.5之间为宜。
(1)前期鱼苗会结群觅食,如果天然饵料充足,则不需要额外投喂食物,如果缺少天然饵料,则要人工投喂轮虫,同时要增加农家肥的施入量,每天早晚还可以泼洒豆浆,以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
(2)当鱼苗长至2-3厘米的长度时,可投喂黄颡鱼专用饲料,喂食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最开始驯养的时候,每日喂食的次数为3-4次,驯化成功以后每日喂食2-3次。
5、管理
每天要坚持巡塘,注意观察水色和黄颡鱼的进食情况,若发现水质或黄颡鱼的食欲下降,则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鱼苗健康生长。
你知道黄颡鱼养殖,人工孵化技术介绍吗?
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孵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流水与静水结合,开始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用流水并保持较高的溶氧,持续时间3~5小时,然后改用静水(只充气)的方法,临近出苗前5~7小时,再采用流水,一直到孵化完毕;二是孵化全过程流水,从放入鱼卵开始,至鱼苗出池一直保持微流水。
人工孵放鱼苗前一定要放鱼种试水12小3-4月份,水的温度稳定在10℃时放养黄颡鱼苗,鱼苗的规格一般为20g/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时以上,没问题后才能放种,以免出现意外情况。鱼种入池前,需要使用5%食盐水溶液浸体消毒10-15分钟,避免将病原体等有害生物带入池塘。化的技术,其实现在在市面上虽然有,但并不是推广的很广或者是很成熟,因为它的整个培养周期是很长的。
单养主要措施为: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进排水方便,面积2至3亩、水深1至2米的池塘,安装好进排水棚栏及护网,对池塘进行清淤并用生石灰、漂消毒后,每亩放养长3厘米左右的黄颡鱼冬片0至3000尾,也可搭放体长12厘米的花白鲢100至200尾。放养后,投喂新鲜的蚯蚓、蚌肉、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3%至6%
黄刺鱼的养殖方法
4、投喂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养殖集中区域,广东省佛山市、浙江省湖州市、四川省眉山市。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清塘消毒7-10天后,池塘经过充分的暴晒,可注入优质养殖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内。除此注水80cm左右,放入小鱼虾试水,确保安全后,可将池水加至2米以上,准备放养黄颡鱼种。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和技术
1、池塘要求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和技术如下:
1、池塘要求:池塘底部平坦且底质为沙质土,水深在2m以上且要求水源无污染,水质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水的透明度以在35cm以上为宜,同时配好各种养殖设备。
2、清塘施肥:用生石灰150kg/亩作清塘消毒,待池底充分曝晒后,再注水约80cm并用小鱼虾试水,确保安全后再将池水加深至2m以上,在放鱼前还需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150-200kg/亩。
3、放养鱼种:可在气温条件允许且水温稳定在约10℃时放养。
黄辣丁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才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黄辣丁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昆虫及幼虫、小鱼、小虾、螺蚌等为食,亦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
黄辣丁是变温性鱼类,生存水温范围1~38℃,最适温度22~28℃,水温11℃开始摄食,水温低于22℃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温高于28℃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7.病害防治
黄辣丁鱼
黄颡鱼(拉丁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鲿科黄颡鱼属动物,分布于老挝、越南、、朝鲜、西伯利亚东南部,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黄骨鱼养殖条件
1、池塘选择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养殖时需保证水温为6-38℃,以25-28℃为佳,水体深度需达到2米以上,ph值范围6-9。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以上。还需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以及完备的进、排水系统,并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
一、黄颡鱼一亩投多少苗一、黄骨鱼养殖条件
1、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养殖时需保证水温6-38℃,pH值范围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规鱼类略,水体深度需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过于强烈,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池塘必须有充足、稳定、无污染的自然水源,一年四季都要求有优质的水源供应。池塘需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
二、黄骨鱼如何饲喂
1、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常处水体下层,喜在夜间觅食,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和饵料质量要求较高,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用鱼粉30%-40%、豆饼20%-30%、菜饼10%-35%、次粉15%-18%、米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饲料应采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专用配合饲料,确保饲料质量和营养成分。
原来养黄颡鱼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秘诀,你会养黄颡鱼吗?
黄颡鱼在日本、韩国、等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适当降低池塘水位,要根据气温回升的情况,及时的、逐步的降低池塘水位,不能突然大幅度降低水位,以免引起杂交黄颡鱼产生应激反应。 进入春季,杂交黄颡鱼开始摄食后,要及时使用显微镜检查黄颡鱼的鳃丝与体表黏液中是否存在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如果发现有少量寄生虫寄生,可以通过肥水来控制,不需要杀;如果发现大量的寄生虫,可在水温18℃以上选择天气好、水质好时,根据不同的寄生虫及时采取针对性杀灭措施。 早春不加注新水 但可适当加注池塘老水。黄鳝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饵料来源广泛。如小鱼虾、蚯蚓、动物内及下脚料、蝌抖、蚕蛹、螺肉、米饭、瓜皮、菜屑等等。 黄鳝的投喂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地投喂。
可以适当的使用杀虫剂,也要注意水质的管理,不要让水的透明度过高。要适当的排除老水。
要适当的降低池塘的水位,并且也要避免有寄生虫,要适当的进行肥水,要注意鱼的3.注水施肥摄食量。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二、黄颡鱼苗的养殖方法1、池水要求:池塘水体必须达到2m以上,保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能排能灌、底质良好,鱼种放养前要对池塘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并注入新水、施足基肥。2、鱼苗投放:选择正规黄颡鱼良种繁殖场的鱼种,要求规格相对较大,当水温稳定在10℃左右放养。3、饲料投喂: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保证饲料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并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4、饲养管理:做好水质、增氧、病害防治等工作。
2、黄颡鱼养殖要求池塘面积适宜,配备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水质要求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水体有活水常年流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黄颡鱼因为是无鳞鱼,对于环境的要求严格,对许多物都很敏感,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水质良好。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一、池水要求
池塘养殖黄颡鱼,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m以上,并保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能排能灌、底质良好。一般情况下,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cm以上,水体常年有活水流动。池塘面积要适宜,并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
2、严格清塘
无论是否为全新的池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老池塘清除过多淤泥,保留底泥10cm左右,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亩使用生石灰150kg,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清除。
3、适时注水
在放养鱼种前,根据池塘水体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全池均匀泼洒,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具体用量可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可按每亩150-200kg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
二、鱼苗投放
1、鱼苗要求
市场上黄颡鱼品种较多,无论选择什么品种,都要选自正规黄颡鱼良种繁殖场的鱼种,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优良鱼种,这样不仅能保证品种的纯度和生长速度,还能提高成活率。一般要求个体规格在10-15cm,体重15-35g为宜,鱼种规格大,体质相对较好,生长相对较快。
2、放养时间
黄颡鱼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气温不同,具体以各地实际情况为准。只有气温条件允许,水温稳定在10℃左右,才可放养,以人为延长生长时间。
4、放养密度
黄颡鱼的放养密度,需要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方式、饵料供应、鱼种规格和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若主养黄颡鱼,一般每亩可放养每尾15-35g的鱼种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鲢、鳙鱼种200尾左右;若采用混养模式,可将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殖池内,每亩套养100-150尾30g以上的鱼种。
4、注意事项
三、饲料投喂
1、饵料要求
2、合理投喂
投饵量要根据鱼的数量、摄食、水质、水温、天气等情况而定,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开食、少喂多餐”。4月前后,日投喂2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3%;5-9月,日投喂3-4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10月后,随着天气转凉、鱼体增重,可日投喂2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2%。
3、驯食方法
天然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因此必须经过驯食训练,使其适应白天摄食,一般需要驯食1周左右。驯化时,可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连续2天左右待鱼种陆续游来摄食,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
四、饲养管理
1、水质调节
黄颡鱼喜欢清新的水体环境,应随时观察水质情况,保持水质清新,因此必须定期换水。5-6月一般每月可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cm左右;7-9月一般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cm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2m左右。
2、适时增氧
池塘要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科学开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提前增氧,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mg/L以上。
3、病害防治
黄颡鱼抗病力较强,若能按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和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发生病害,因此在病害防治中要贯彻“以防为主”方针,每半月可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还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一旦发生疾病,则要及时诊治,尽快对症用。
4、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