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是什么?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血蚶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银蚶当属毛蚶同类,唯体型大小有别,较一元硬稍校口感上,银蚶要比毛蚶更鲜、更嫩,也更难调理。银蚶是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许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养殖,比毛蚶要乾净许多。银蚶个小壳薄,不是小毛蚶,毛蚶壳上有毛,银蚶没有。3.立冬蔗食病痛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疮疡疥癣等皮肤病患者忌食用血蚶。这是因为传统中医学认为,疮疡疥癣多为内热炽盛,发于肌肤所致,而血蚰性温热,又富含蛋白质,是一种导致过敏的物质,疮疡疥癣等皮肤病患者食用血蚶后,容易加重温热或导致过敏,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疮疡疥癣等皮肤病患者忌食用血蚶。
服用四环素类物及红霉素、甲氰咪胍时,忌食用血蚶。这是因为血蚶含有较丰富的钙元素,可与四环素类物结合沉淀,减弱红霉素和甲氰咪胍的吸收,降低物的疗效,不利于治疗。所以服用四环素类物及红霉素、甲氰咪胍时,忌食用血蚶。
参考资料来源:
血蚶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灰分以及多糖和多种维生素以及尼克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平时人们食用血蚶以后可以快速把这些营养成分吸收和利用,能缓解身体虚弱,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血蚶可以入肉,收取以后去掉外壳,得到肉质晒干即可入,血蚶味甘,性温,可以归脾经和胃经,具有补气养血和温中健胃的重要功效,平时多会用于人类的消化不良和胃痛以及痢疾等常见疾病治疗,治疗功效明显。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血蚶本性寒凉,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食用血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参考资料来源:
怎么介绍大董意境菜卤水鹅头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无鹅不成席”,潮人只顾卤鹅好吃,却不在乎鹅大鹅小,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天天狂啖的美味鹅肉是世界鹅王,他们骄傲享受的是卤水的功夫和艺术。潮菜中影响和最传神的作品之一就是“卤味”,粤港澳地区称之为“潮汕卤水”。“卤味”泛指潮汕地区风格独特的卤制食品:肉类以鹅、鸭、三层肉、蛋、猪脚、猪皮等等为主;潮人爱卤,常常把“腌”的也叫“卤”,于是有了海鲜原料的卤虾、蟹、虾姑、血蚶、蚝仔以及各种贝壳等等达数十种之多,淡水水产品有卤鲫鱼、鲤鱼、草鱼、扁蟹、蚬等等,还有卤花生、卤水炪蔬菜等等,细细数去又是上百种了。当然,虽说都叫“卤”,其卤法是大不相同的,真正的“卤味”,而且最辉煌的,当属卤鹅。
卤鹅考究有三:一是养鹅,首先是“科学选种”和“精工繁育”;其次是在鹅的长膘期用“精料填饲”的方法使之快速成长,讲究的卤家从养殖户那里把鹅买回来后还要自己再“秘密”调养一段时间,以达到其独特的肉质和口感等要求;二是卤料的配制,除了常规的老抽、生抽、料酒、白糖等调料,卤家都有自己秘密的配方,通常包括八角、花椒、桂皮、小茴、丁香、砂仁、香叶、罗汉果、蒜头、鲜芫荽头或干芫荽籽等超过15味的一个卤料“包”;三是制作工艺的考究,独特之处包括:卤料在下锅前,需要先行加工,有些香料需要炒制使其香气溢出;制作专门的卤汤,用肥猪肉、老母鸡、筒骨或排骨等加上酱油、带壳桂圆等熬煮;鹅的宰杀也颇讲究,要在脖子处留有小孔,以利于卤制时通气和透气,就连去毛的方法也各有说法;鹅下锅前还要飞水、吊干,用香料、酒等先腌制若干时间;鹅在卤锅中要定时提出汤面吊汤,滴干卤汤,再沉入锅中浸煮,如此反复数次,中途还有翻转、浇汁等诸多工序;上桌也很讲究:晾干的鹅肉切成片,卤鹅的固定蘸料有二:一是原汤调制的浓香卤汤,一是去油腻的蒜蓉醋,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要在门窗也关不住四溢香气的鹅肉上放几根嫩绿的芫荽,表面看是为了美观,但是似乎更重要的是把鹅香守住,就像潮人的内敛和低调。
正宗潮汕生腌酱汁配方
食材清单:500克血蛤、50克蒜蓉、50克小米辣、50克姜、50克香菜、200克白砂糖、50克醋、50克芝麻油、50克盐、50克酱油。
制作步骤:
1. 将血蛤、蒜蓉、小米辣、姜、香菜切好备用。
2. 将切好的食材放血蚶肉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肝经,具有15.无可奈何舂甜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醋、白砂糖、盐、酱油和芝麻油,搅拌均匀。
4. 将调好的酱汁倒入容器中,搅拌均匀,放置一段时间即可食用。
南方人适合养什么品种的鹅?
放鞭炮是传统春节的重要祭祀仪式和欢庆活动之一,古代人们过年期间燃放鞭炮是认真、严肃、神圣和喜悦的。爆竹声声,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人们兴高采烈,心花怒放,鞭炮声响遍大街小巷,响遍田野乡村,宣泄了人们巨大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燃放鞭炮容易造成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也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并引发火灾,许多城市先后通过立法禁放鞭炮,这引起许多人的强烈抵触。近几年来,由于众多民10.赤内琵琶鸭背柿俗专家和传统文化保护者的呼吁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大陆的城市逐步取消了全面禁放令,改为限制时间和地点的燃放许可令。而且,环保和技术部门不断着力开发出成本低、污染小的安全鞭炮代替污染、危险性强的鞭炮,满足了的、文化的以及个体心理的需求来减轻燃放鞭炮的负面效应。这种由无限制到禁止,再到半限制性和半开放性的城市政策的转变,其中蕴涵着传统仪式、理性规则、文化传承、心理、现代技术和观念等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角力以及争取优势互补的过程。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养殖一些对温度要求不高的鹅种。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合养殖的鹅种主要有四种:白鹅、长颈鹅、番鹅和黑天鹅。
白鹅是南方地区最常见的品种之一。白鹅毛色洁白,个头较大,性格温顺。它们适应性强,能够在南方地区的高温和潮湿环境中生存。白鹅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南方地区养殖白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是长颈鹅。长颈鹅是一种相对较小的品种,以其优雅的外表和独特的叫声而闻名。与白鹅相比,长颈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温度要求也比较低。它们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肉质也非常美味可口。
番鹅也是南方地区适宜养殖的一种品种。番鹅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养殖品种,对高温和潮湿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番鹅的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是黑天鹅。黑天鹅是一种稀有品种,以其漆黑的羽毛和高贵典雅的形象而闻名。虽然黑天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但在南方地区的适宜气候条件下,它们可以生存得很好。黑天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并且其肉质也非常可口。
南方人在养殖鹅时可以选择白鹅、长颈鹅、番鹅和黑天鹅这几种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无论是为了观赏还是为了食用,选择合适的鹅种将为南方人带来丰富多样的收益和乐趣。
做椰胡材料?
正宗潮汕生腌酱汁的配方如下:血蚶(xuè hān),学名“泥蚶”。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把它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壳色白如雪,常讹为「雪蚶」。银蚶当属毛蚶同类,唯体型大小有别,较一元硬稍小。口感上,银蚶要比毛蚶更鲜、更嫩,也更难调理。银蚶是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现在许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养殖,比毛蚶要乾净许多。银蚶个小壳薄,不是小毛蚶,毛蚶壳上有毛,银蚶没有。
食材:血蚶(已洗净)、姜末
在姜末中,加2汤勺生抽
加1汤勺香醋
调匀成蘸汁
接着,倒入刚刚烧开的开水没过血蚶
然后,盖上盖,泡上十几秒
,开盖、将水倒掉
步骤
2.在姜末中,加适量的生抽。
3.加适量的香醋。
4.调匀成蘸汁。
5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将血蚶清洗一下、捞出。
6.放入保鲜盒中。
7.接着,倒入刚刚烧开的开水没过血蚶。
8.然后,盖上盖,泡上十几秒。
9.,开盖、将水倒掉。
10.装入盘中,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
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如果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则相信可以火候适中:做时先将蚶洗去泥沙,滤干放在铁锅里,另烧开水至“蟹目”程度(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焗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
有人喜欢把洗净的蚶,逐颗用铁筷夹住,放在炭炉上煨食。这种食法,自然比水焗好味,但手续颇为人忽略的是,蚶壳掀开时,往往有一小块沙泥附在肉柱边,食时应加留意,轻轻将其抹去,免至将其吞入肚内。
蚶壳可以煅灰,作为建筑材料的“土灰”。此外还有另一用途,就是可以用它作为乐器椰胡的线眼。
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包括哪些
我一般是七八秒!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包括牡蛎、缢蛏、蚶类和蛤仔。
四大养殖贝类是“蛏、蛤、蚶、蛎”,在人工控制下贝类生长繁殖的生长过程。贝类一般为草食性,主要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饵料基础丰富。河口内湾一带营养盐含量高,能生长大量浮游植物,江河径流及注入的城市污水中常带有大量有机质,成为贝类丰富的食物源,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
浅海养殖贝类不需投饵,可养海面辽阔;滩涂养殖一般也不需耗资建立养殖地,放养苗种后一般1~2年即可采收,成本低而收入高,因此,贝类养殖已成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要养殖贝类的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等。已养殖的贝类有近百种,主要有牡蛎、贻贝、扇贝、缢蛏、泥蚶、蛤仔、鲍等;也有淡水蚌养殖。
四大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养殖贝类包括牡蛎、缢蛏、蚶类和蛤仔。
在人工控制下贝类生长繁殖的生长过程。贝类一般为草食性,主要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饵料基础丰富。河口内湾一带营养盐含量高,能生长大量浮游植物,江河径流及注入的城市污水中常带有大量有机质,成为贝类丰富的食物源,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
我只知道四大家鱼,还有四大贝类吗?
潮汕清明扫墓吃血蛤是什么意思
:1、血蚶刷干净血蛤,贝类嘛,古代是钱的意思,意味着子孙后代发财咯,还有很多传统的,传统节日祭祖也拜这个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祭祀完了之后,子孙吃几颗血蛤,并把吃完后的外壳撒在墓碑前面,蛤壳寓意“钱”,希望子孙们生财有道。
潮汕的春草是兰花的一种吗
0.0有什么特别么??同潮汕,我们过年或者平常没事也吃啊,就单纯的喜欢吃而已潮汕的春草与兰花不是同类植物。潮汕的春草,叫莎草香附子,是香附子的一别名。 莎草科植物匍匐根状茎长,具椭圆形块茎。叶较多,短于秆,平张;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花长,线形,暗血红色,花柱长,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形,花果期5-11月。
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养殖兰花的方法
1.兰花养殖的土壤选择
兰花用土应以腐殖质为主,主要采用腐叶土或山林腐殖土。在南方用原产地的腐殖土,俗称兰花泥;也可用腐叶土、蛭石、珍珠岩等,人工配制成疏松、通气、透水的培养土。一般采用腐叶土8份、河沙2份混合成培养土,或腐叶土7份、珍珠岩2份、河沙1份混合茂培养土,或腐叶土(草炭土)6份、堆肥土3份、河沙1份混匀的培养土。以上所配制培养土均呈微酸性。
2.兰花养殖的施肥方法
兰花施肥,一是在培养土中施入基肥,二是生长期追肥。追肥多用液肥或叶面肥,浓度应比其他花淡。兰花每年换一次培养土,生长期间可少施追肥,并要注意适时。一般在生长季节,可追施充分腐熟的15%左右的稀薄饼肥水,或0.1%尿素肥水加0.2%磷酸二氢钾肥水,每15~20天施1次;开花前至开花期可向叶面喷施2~3次O.2%的磷酸二氢钾或草木灰水,以促进根、茎、花的发育。兰花系肉质根,不可施未经腐熟的肥料,以免烂根。
3.兰功能的整合花养殖的浇水方法
对兰花浇水,要根据种类、生长情况和当地的气候而定,要做到润而不湿,干而不燥;浇水不能过多了或过少了,掌握秋不干、冬不湿的原则。冬季气温低,植株则处于休眠的状态,应控制浇水,一般可每隔5~7天浇1次水,但冬季开花的墨兰,则需要浇较多的水;
春、秋两季每隔2~3天浇1次水;夏季气温高,又是兰花生长旺盛期,平均每天浇1到2次水。浇水时要注意防止水点溅在叶片上,以免出现黑色斑点,影响观赏效果。在兰花生育期间,应经常向叶片上喷水,夏季还需向花盆周围地面上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促进兰花的生长发育。浇灌兰花的水,以雨水、雪水,如用自来水,应存放2~3天后使用。
4.兰花养殖的温度要求
北方盆栽兰花,应于霜降节前后气温降到5℃时移入室内,入室初期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冬季室温保持10℃左右为宜。谷雨以后搬到室外养护。兰花生长适宜温度为16~24℃,冬季室内温度一般要求比较低,白天在10~12℃,夜问5~10℃为宜,温度、湿度不能太高;夏季温度不超过30℃。
5.兰花养殖的光照要求
兰花喜阴,怕强光直射,因此春、夏、秋三季都要进行遮荫。家庭养兰花,为控制光量,放在设有竹帘遮荫的阳台窗台上或屋檐下,一般上午9时至下午6时前进行遮荫,早晨和下午6时后拉开帘子,使其接受散射阳光。冬季应将其移人室内可见散射光处,但也应避免阳光直射。兰花耐阴程度以墨兰最强,建兰次之,而春兰及蕙兰则耐阴性较弱。
潮汕生腌的做法步骤图,潮汕生腌怎么做好吃
1.年夜尖头冬节乌用料:新将蒜蓉、姜、小米辣、香菜、白砂糖、醋、盐、酱油混合搅拌均匀备用。鲜血蚶、蒜瓣
、小红辣椒
、陈醋
、香菜
潮汕生腌血蚶的做法
2、烧开水,倒入装血蚶的容器里,旋转倒!不要只让一部分血蚶受热!开水没过3、血蚶
停留十秒左右
喜欢吃熟一点的
可以泡久一点
4、把开水倒掉
把刚刚剩余的开水兑点凉水
大概保持在七八十度左右
然后这个时候开始剥血蚶
入盘
5、陈醋
盐香菜
辣椒末
蒜末
调好
淋到血蚶上面
完成。
春节习俗变迁及思考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传统的春节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节日,从喝过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到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再到元宵节,总共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在当代,城市里过春节主要集中在除夕一正月初六这几天,农村地区也只把大年三十到初八被看作是在过年。半个多世纪以来,黑龙江地区的春节经历了由传统习俗到现代节日的重大转变,从“办年货”、仪式、走亲访友、心理变化这四个主要方面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办年货”
储备过年用品俗称“办年货”。在20世纪上半叶,整体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充裕,因此“办好‘年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原料不丰富的情况下,要把食物做得花样繁多且味道可口,才能把过年的气氛烘托起来,这往往依赖于家庭主妇的智慧和手艺,以及全家人的共同参与。
现在,“办年货”更多意味着商家发财机会的到来。无论是原料还是成品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因此省去了“忙年”的许多麻烦。商品的极大丰富方便了生活,满足了食欲,却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忙年”时老少同乐的喜庆和兴致;此外,由于商品标准化的特性,各地各家的“年货”的口味都大致相同,地方特色迅速消失,很多黑龙江地方传统的食品已经消失了。
仪式
在黑龙江的传统,人们相信过年是一个时间转换的关口,大年三十人们往往通过贴门神、春联、放爆竹等方式,以达到驱邪的目的。年夜饭也是一个重要仪式,做好年夜饭后,先要盛出一部分用于祭拜祖先神灵,并点燃香火、焚烧纸钱请其享用。接着全家人按辈分顺序依次团坐,共吃“团年饭”,共话家常理短。饭后,小孩子要依次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而长辈分给他们几角压岁钱。除夕夜老人会在院子里点起火堆,等火堆烧旺,每个人都去火堆旁烤烤,一为驱邪,二为祈祷来年红红火火。人们还通过扭大秧歌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排除一年的忙碌和压抑,以饱满的投入到难得的狂欢中。
现在,人们不再相信什么,不再搞烤火的仪式,放爆竹的热情降低很多,并且城市有禁放令,年夜饭已从家庭走向酒楼,“团年饭”丰富却引不起现代人的的食欲,小孩的压岁钱变成大面值的钞票等等。由此可见,传统仪式逐渐被现代消费行为取代,过年更像是全体国民的一个普通假期,远不像从前那样占有主导地位。
走亲访友
与物质、仪式方面的巨大变化相比,黑龙江过年走亲访友的传统一直被完好的保留下来。虽然部分人因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大多数人还是维持着亲属间在春节期间相互走动,借拜年探访亲友联络感情的习惯。他们一般的做法是:除夕和初一在父系长辈家团聚;初二在母系长辈家团聚;初三姊妹间走动或甥侄拜访姑舅;初四开始其他的亲属或朋友之间互相拜访。与过去不同,现在如果两家相隔太远,亲自走访不便,会有各种不同的高科技手段代替直接的问候,如用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同时,借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拜年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但对对方的影响并不深入,不过相当于一种礼节性的问候。
心理变化
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等同于趋吉行为,人们受信仰所致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_还是贴春联,个体本身发挥着巨大的能动性。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个体来决定,而不是外在因素纵。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所以在传统意义上,春节习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起着维系民众心理、调动来年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近年来,即使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也开始抛弃传统的过年的许多习俗,某些方面吸收了商业的因素,如从“办年货”向纯粹的“买年货”的转变。随着商品和市场在人类生活中的无孔不人,在一定程度上,个体已不再成为过年的主体,而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电视观众,被剥夺了本属于民间、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权,人们成为消费性商品文化的被动消费者,成为庙会广场和商店马路边的观众和看客。除了亲友团聚仍发挥着相当的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以外,依靠只剩下一些虚构形式的民俗,人们已感觉不到春节文化对个体的实质意义。连现在的小孩子都表示,除去大量压岁钱所带来的喜悦,他们并不知道过年和一般假期的区别在哪儿,反而大大缩减了他们与同辈群体游戏相处的时间,这与几十年前的孩子们期盼新衣美食,更期盼热闹的心理截然不同。
“礼”和“利3. 将血蛤用开水烫15秒-20秒左右后马上倒出来,这步骤是最重要的,因为烫太久的话就没有血了就没有灵魂了,烫不熟的话不好开,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时间。”的博弈
传统春节本身反映出农业的许多特征,如“年夜饭”等各种仪式寄托着劳动渴望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新建立以前的数千年,春节的传统之所以从内涵到形式变异程度不大,正是由于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进步的支柱,就农业而言,也由过去的单一种植发展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对黑龙江的经济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济高速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日常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在现代性压迫下的人们不自觉得按照理性和交换的规则追求着在生活中“有利于我”的位置。价值观的变化导致对春节的传统期盼的降低,个体素质的发展对春节的现代意义的要求上升,物质基础和消费心理消除了平日和节日在物质上的别,商业文化以强势侵占了节日市场以及广大群众的心理,对春节的传统向往已不复存在,总而言之,“利”在现代生活中的泛滥强烈压制了人们对传统的春节习俗,即“礼”的恪守。
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春节的影响
旧时人们曾对数千年一贯制的春节期间的舞狮、龙灯、灶火、采莲船感到满足;而今天却不断地对举办的大型春节文艺晚会提出意见。这说明个体文化欣赏对传统春节从内容到形式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春节文化的形式。首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电视、网络等,使传统春节文化的生活方式由“群聚”变为现在的分散化、家庭化的活动趋势,从而使一些传统的年节文化内容及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其二,现代科技新产品的出现,如电话拜年等改变了拜年方式,削弱了走亲访友的传统。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全然是有益的,它对春节的内容和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鞭炮”在城市中的坎坷经历
春节的功能解释
人的以家为本的传统思想与西方主流倡导的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在根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春节期间家人的团聚能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有利于中年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使年青一辈有机会对父母的养育表达感激之情,以及给孩子们提供亲密健康的成长空间。破除了各种的束缚后,人们相信“年”是来自于一种传说,而它能够不被现代生活淘汰而生存到现在的原因在于,春节时家庭团聚已成为现代中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虽然其内容不断变化、形式不断丰富,但它旨在满足人们身心回归、给予现代人某种人文关怀的实质意义成为其存在发展的理由。
慰藉个体心理的功能
现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世俗化、理性化和功利化方向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日益困难。春节来临,流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所有的工作都暂时停了下来,人们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着“共同体”意义上的皈依。只有这时,人们才在无拘无束中享受到“沟通”和理解。对个体而言,过年与平时最不同的是大家都从功利性或理性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以真诚的情感面对亲人与朋友,相互之间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馨。大年初一开始,人们便相互拜访,以拜年的形式交流彼此日渐陌生的感情,寻找正式组织生活中难得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对于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春节是他们与国人共享的传统节日,是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个体及家庭对春节倾注的感情、财力和物力虽然非常巨大,但都产生出一种“值得”的心理反应。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在正处于转型期的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对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出现了除农村和城市二元以外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群体;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这些特定时期内普遍行为所展示出来的大众心理,形成一种全民族范围内的集体意识,以及一种集体。春节期间,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春节对于和民众精神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新传统、促进春节文化转型是处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必然要求,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信息来源:《民族》)
潮汕人的风俗习惯
14.棉湖豆干—热单畔■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蜡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潮汕婚俗
潮汕人对于婚礼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称合时日)。“定亲”又称 “订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个甜蛋,只能吃两个;若是两个,只能吃一个,另一个要用箸一分为二)。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现多数是送面条和白糖),报告亲事已定。
行聘择吉 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清以前及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大多数地方还要送猪肉,俗称“洗屎肉”,以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银外,还送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现在多数是纳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喻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等。女方在复聘时,还要考虑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妈(祖母)在堂,须加送“老妈糕”;祖父在堂,应加送“老公饼”。女家在送猪心给男家之前,须切出一片,配糖、葱煮熟后,与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
“请期”也称 “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富有人家旧时嫁女,除办嫁妆和上述特殊物品外,还陪嫁田地,甚至寿板(棺材);现在则陪嫁电器、摩托车或汽车等。
迎娶新娘 仪式隆重
一礼是“迎亲(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后都要分别 “食五碗头”,出门前还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轿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轻洒向花轿,有的则提一小桶清水,用红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喷洒花轿和花轿经过的一段路程。现在虽多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车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习俗。花轿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树(潮人称为 “成树”)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门都要贴上婚联,门楣正中要贴上一条写有“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要吃“合房圆”。吃“合房圆”时“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两粒甜圆后互换圆盏,再吃两粒圆,俗称交杯换盏。此时,“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贯穿于迎娶的全过程,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若遇到一些淘气者作歪诗打趣时,“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击,帮助新娘化解尴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设婚庆喜宴,宴请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风俗
对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潮汕人,特别是在农村,经常要拜神,次数之频繁平均下来我想不少于4次/月吧,这要问我奶奶比较清楚,反正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样的习俗容易被外人等同于迷信。但在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项文化活动,人们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称之为做节,也便是节日。而入门媳妇的必修课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节时提着贡品到某座庙祭拜。从小就习惯被勒令在先祖或者众神的牌位面前跪着,大人念念有词地教些说法,最经常说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读书长大,不敢为难先祖和众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时候偶尔也曾贪婪地想要考试考一百分。后来知道原来在流星面前许愿也不多是这个样子。流星一闪而过,下一次便很难凑巧再遇到同一颗了。相对拜神就比较固定啦,所以这样的愿望更像是承诺,彼此之间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风俗也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比如中秋节,在这里赏月吃月饼并非重头戏,拜月娘(月亮)和烧瓦窑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是女性神灵的缘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较绿色化,水果,糕点,甜茶,还有作业本,哈哈,小时候都要留些崭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个潮汕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烧瓦窑,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砖瓦搭一个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里面装些木头之类的易燃物,点燃。俨然便是一个大火塔,周围的人会向火塔泼些盐,可不只是单单为了钠燃烧好看的蓝色火焰,而是说这样便可以驱除家里的蚂蚁了或者来年丰收吧,呵呵好像是这样,奇怪的想法。烧瓦窑这个习俗相传是元末之时,为联合抗击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时候通过儿媳回娘家带书册糕(一种糕点)传递的信息,然后在晚上以瓦窑点火为信号,一举消灭侵略者。其实我也好久没有看过烧瓦窑了,都是儿时的回忆—_—!
儿时的回忆当然就少不了礼啦,当地称为“出花园”,“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最鲜艳...”当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高长大之后,就要出花园了,大概是这样的。哈哈曲解了,其实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两位神灵庇护着看着长大,15周岁那年便要择日来答谢他们两位老人家这些年的的照顾,长大以后他们便可以省点心,腾出多些时间去照顾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园”那天,主角要穿着新衣服待在家里,拜花公花麽,宴请亲友,咬鸡头等等,哈哈,其实我也忘得不多了。
其实,各地的农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并且在慢慢丢失。。。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时期所称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当代民系学里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绝大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100个和地区。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约一千万,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的潮人超一千万,迁居海外的则有一千多万,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该群体在海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近代以来享有盛誉,为各国元首所重视。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
潮汕地区的前身是有着共同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区 ,即今潮汕三市(19年,汕头市 分置为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头市)和丰顺县,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另在过去的定义中还分布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县、漳州市南部。
近年来,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实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城际轨道。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讨论。2014年3月,委员、商会会长兼陈经纬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并 。
二月初一潮汕习俗潮汕农村传承500年的二月习俗,有人说迷信有人说信仰,你觉得呢